秦基伟曾直言:上甘岭战役能取得大胜,多亏了陈赓的神机妙算!

发布日期:2025-11-24 16:41    点击次数:188

在中国近代战争的历史长河中,上甘岭战役无疑是那最为璀璨夺目的一颗星。

这场战斗是场在山地打响的防守硬仗。我志愿军装备不如人,后勤保障也跟不上,却硬是在世界战争史上最密集的炮火轰炸下,跟敌人拼了43个日夜,打退了联合国军九百多次进攻,靠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守住了阵地,赢得了胜利。

上甘岭战役打完,十五军的军长秦基伟一下子出了名,在背后出谋划策的邓华也迎来了军事生涯的辉煌时刻。大家聊起上甘岭战役的大功臣,总免不了提到这两位。但其实,除了他们,还有一位不常被提起的功臣,那就是陈赓。

秦基伟曾讲,上甘岭一战能大获全胜,全靠陈赓的妙计高招。那秦基伟为啥会这么说?陈赓在上甘岭战役里又到底起了啥作用呢?

危急时刻:陈赓火速赶赴朝鲜

陈赓出身于武将世家,是湘军里的一名猛将,长期在战场上摸爬滚打。他先是在广东陆军讲武堂进修,之后又到黄埔军校接受了系统的军事教育。1926年,受党中央委派,他远赴苏联深造,学习了政治保卫、武装起义、侦察等技能,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理论和实战经验。

多年的学习钻研,让陈赓对打仗的门道了如指掌。他最厉害的地方就是懂打仗、会打仗,总能提前猜到敌人下一步的打算,把对手的想法摸得清清楚楚,然后灵活调整战术,抓住有利时机,从不硬拼蛮干。

不管是跟国民党打,还是打日本侵略者,再到后来在越南战场上和法军较量,陈赓都能轻松应对。说到底,不管敌人怎么变,他们的路数,他心里都门儿清。

凭借这超凡的能力,陈赓打出了不少以少量兵力战胜多倍敌人、以弱小力量打败强大对手的经典战役。抗战那会儿,他统领的386旅,被卡尔逊少将夸赞为“全球顶尖的旅”。在战略战术的运用上,更是“世间少有”。

在抗美援越那会儿,陈赓想扭转越南人“先打大城市”的作战思路,一连讲了四个小时。他先谈了战场局势,又聊了地理环境,接着分析了交战各方的实力变化,最后还拿中国的革命经验来举例。他条理清晰、滔滔不绝,让越南人听得瞠目结舌,对陈赓的军事本领佩服得五体投地。

最终,越南方面按照陈赓提出的“先打掉法军精锐部队”的策略来行动,赢得了消灭八千敌人的重大战果。

帮越南对抗法国的战争结束后,陈赓原以为能过上安稳日子了。没想到,朝鲜半岛又起了战事,陈赓还没来得及歇口气,就匆匆赶往了朝鲜。

在历史上,陈赓曾六次跨越鸭绿江,他既在第三兵团当过司令员兼政治委员,也做过志愿军的副司令员和代司令员。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最大的功绩,是大力推行并完善了坑道作战的方法。

1951年盛夏,陈赓带领部队奔赴朝鲜参战。那时,抗美援朝的第五次大战役刚打完,战争形势从起初的大范围激烈交锋,变成了两军对峙的阵地坚守战,两边军队在三八线周边对峙着。

7月10号这天,应苏联提议,中朝方面与韩美方面围坐在谈判桌前,开启停战协商。然而美国对谈判条件心怀不满,致使协商一直难以达成一致。毛主席觉得美国这是还没尝到足够苦头,于是命令志愿军持续发起进攻,朝鲜战争由此进入边打边谈的局面。

陈赓一到朝鲜,就迅速摸透了那里的局势。阵地防御和打运动战可不一样,关键得看阵地守不守得住。所以,志愿军得先搞清楚,怎么在联合国军猛烈的炮火下,把阵地稳稳守住,挡住火力远超自己的敌人攻势。

陈赓一时想不出这个问题的答案,不过他觉得实践才能出真知,要是弄不明白,到战场上看看,或许就能找到答案了。

陈赓的判断没错,他果真在战场上有了新的收获。

在一次战斗里,陈赓注意到,敌军把阵地炸得面目全非,大部分战士都倒下了,不过还有几个没死。幸存的战士说,他们躲在石头缝里,才逃过了敌人的攻击。

陈赓从这个发现中得到了不少灵感。后来在反夏季攻势里,志愿军第四十七军140师的士兵们主动想办法,在阵地堑壕的墙上挖了个洞。这个洞就是后来有名的“猫耳洞”,算是石头夹缝的改良版。

炸弹一炸,人只要不待在洞口那儿,就能避开爆炸的伤害。不过,最早那种猫耳洞挖得不够深,要是炮火不太猛,还能凑合着防一防,可敌人火力一加强,就顶不住了。所以,战士们就一个劲儿地往里挖洞,挖得越深越安心。

因为有了长长的坑道作为缓冲,爆炸产生的冲击力就很难对人造成伤害了。后来,140师某班的战士们特别机灵,还挖出了升级版的猫耳洞。

他们挖了两个相通的洞,一个朝左拐,一个朝右拐,连起来像个“U”字。敌人开始轰炸,他们就躲进洞里,避开炮弹的攻击。等敌人轰炸完了,步兵冲上来攻打阵地,他们又从洞里跑出来反击。

可以说,打坑道战是志愿军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宝贵经验,是他们自己摸索出的独门绝技。

彭老总听闻有这样一种设施后,连声赞叹,还特地亲自到坑道里面去查看,直接称赞这是“了不起的创举”。面对火力比自己强好几倍的联合国军,志愿军正需要这样一个能避开轰炸的藏身之处。

总之,正当陈赓为怎么打好阵地防御战而发愁时,坑道作战的方法就正好被他注意到了。

跟别人不同,陈赓在发现坑道用处后,思考得更为透彻。

他认为,打坑道战很有用,而且还能在现在的作用上,发挥更多效果。不过,挖坑道不能乱来,得有个规矩,不能随便挖个洞就完事,得讲究方法,专业操作,要根据部队的实际需求来,有统一的尺寸和要求。

陈赓刚讲完自己的主意,立马就有人反对说:“这岂不是自己往火坑里跳?”

陈赓说:“敌人的火力太猛了,不挖地道打仗,根本没法立足。”

讲完这些,陈赓接着说:“挖地道不光是为了保护自己,更重要的是为了更有力地打击敌人。以后我们挖地道,得朝着既能躲又能攻的战斗型地道去发展。”

那到底该怎么去发展呢?陈赓也提到过,得把坑道和野外的战斗工事结合起来,还要和防守的兵力相匹配,同时要装上作战用的装备和日常生活的设施,这样就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作战和防御的系统了。

真得承认,行家一出手,便知有没有真本事。

为了避免战士们对坑道产生盲目信任,陈赓多次反复提醒,如果坑道战方法不当,那里就会变成葬身之地。

1951年秋,秋季攻势刚打完,彭大将军直接下令,陈赓大将亲自盯着,让各部队开始挖地道防御工事。战士们枪不离手,钎子也不离手,一边跟敌人干仗,一边挖着“地下长城”。敌人炮火轰隆隆响个不停,战士们挖土的声音也响个没完。就算天气冷得要命,战士们还是干劲十足,没日没夜地挖个不停。

1952年4月7号这天,彭老总生病了,得离开朝鲜前线,后来陈赓就顶替他去了朝鲜任职。

彭老总回到北京后,立刻把朝鲜的战场情况向周总理和毛主席做了详细汇报,还提出了在坑道里打仗的新点子。毛主席和周总理听了彭老总的介绍,都认为这个坑道作战的办法可以大力推行。

彭老总汇报完工作后,便留在北京养病了。这样,推广坑道作战的任务,便交由陈赓来负责了。

陈赓认为,必须赶紧推广坑道作战的方法,而且动作要快。他猜想,敌人很可能在明年秋季发起大规模攻势。所以,在这之前,志愿军得把坑道工事都建好,这是志愿军能否抵挡住敌人猛烈炮火、能否守住阵地的重中之重。

从后续的历史发展来看,陈赓对战局所做的预判,果然成真了……

陈赓的执着:筑起牢不可破的“地下防线”

1952年4月26号那天,代替彭老总处理事务的陈赓,在志愿军司令部开了个会,参会的是各兵团和各军的参谋长,主题是筑城。会上,陈赓又一次说了挖坑道有多关键,还提到得把坑道工程做得规范统一。

他呼吁干部们多开动脑筋,共同商量如何让坑道工事变得更规范、更专业,好让它们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。

领导们效率真高,经过几天的探讨,便敲定了“地下长城”的技术规范和作战需求。概括说,就是具备“七项防护、四种能力”。

七项防护,说的是防飞机轰炸、防炮火攻击、防毒气(疾病)侵害、防雨水侵袭、防湿气渗透、防火灾发生、防寒冷侵袭。四项能力,指的是具备进攻能力、防御能力、灵活转移能力以及维持生活的能力。

陈赓认为这套标准相当完善,于是迅速批准了该方案。随后,志愿军在紧张备战的过程中,又着手对之前挖掘的坑道进行改造和提升,严格依照志愿军总部制定的规范进行。那些顶部太薄、出口不足、隐蔽性差、行动不便以及生活设施缺失的坑道,都被迅速整改,或者选择重新挖掘。

一群人埋头苦干了好几个月,终于在整条战线上搭建起一套以坑道为支撑的分散式防御工事。这些坑道有U型、Y型、H型、F型等多种样式,没有固定死板的造型。坑道里不仅有打仗用的装备,还有日常生活的设施。

像储存弹药和粮食的“储藏室”,做饭用的厨房,安置伤员的“疗养室”,还有供人休息和吃饭的场所。甚至还有洗脸刷牙的水池、上厕所的地方,真是个啥都不缺的小世界。

战士们驻守在此,有战斗时就冲锋陷阵,没战斗时便就地休养。即便遇上持久战也毫不畏惧,物资弹药储备充足,堪称持久消耗战的顶尖高手,完全能满足战术调整和长期作战的需求。

统计显示,在朝鲜停战前,志愿军在朝鲜半岛挖的各种坑道连起来超过1250公里,战壕和交通沟的总长更是达到了6240公里,比长城还要长出不少。战士们挖出的土石总量达6000万立方米,若把这些土石堆成一立方米见方的小方块,能绕地球一圈半。

这完全称得上是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惊人创举。而这个创举,又孕育出了另一个非凡成就,那就是上甘岭战役。

上甘岭一战能赢,那坚固的坑道防御立了大功,这也使得它成了坑道作战的经典范例。不过,很多人不清楚,在这场大战开打前,上甘岭可是条件差得啥都缺。

1952年4月,第15军顶替了第26军,承担起平金淮防线的正面守卫工作。

这条防线的关键位置,是五圣山还有它东南边的上甘岭,以及周围分布着的537.7高地之类的地点。

在正式接管这条防线前,秦基伟亲自带人做了交接工作,还和领导们一起商量,定下了“主动防御,打持久战,边消耗边消灭敌人,既保护自己又提升实力”的作战策略。这么说吧,15军的打法,跟坑道战的作用那是相当匹配。

秦基伟心里也明白这个道理。刚接手防线,他立马就叫上了45师的师长崔建功,这位在15军中防守最厉害的师长,跟他一块儿去查看地形。

秦基伟到阵地上转了一圈,瞧见这阵地的野外防御工事挺牢固,可地下的防御设施却差得远。刚好这时候崔建功提了个建议,说要想在上甘岭的597.9高地和537.7高地站稳脚跟,就得修筑坚固工事、深挖坑道。

秦基伟明白这事非同小可,不敢藏着掖着,立刻就去找陈赓报告了。

陈赓一眼就看出,五圣山一带很可能会成为今年秋天战斗里最危险的地方,修防御工事可不能敷衍,得往深处挖,挖得越结实越好,速度要快,质量也要高标准。

陈赓一刻也等不及了,赶紧调来十二军和六十军中负责挖坑道的部队,协助十五军进行坑道挖掘。

秦基伟反应十分迅速,立马召开了动员大会,紧接着就成立了军、师、团各级的筑城指挥机构,还喊出了“劈开山体建长城,掏空山岭筑家园”这样气势磅礴的口号,大大激发了士兵们筑城的热情。

接连三个月里,十五军的战士们一边要抵御敌军的攻势,一边还得没日没夜地修筑地下防御工事。

挖掘工作进行得困难重重。537.7高地离敌军太近,才不到百米,天一亮,敌军发现哪儿有新翻的土,就往那儿猛烈开火、投弹,刚挖好的战壕全被炸毁了。

后来,135团1连的连长王福新突然有了个主意,他先用石灰标出各个班挖战壕的大概位置,等晚上一到,就让全连的人一起动手,把战壕的大致形状给挖了出来。

先大致挖挖就好,每段别挖太深,之后再慢慢往深了挖。敌人瞅见一夜之间就出现的这些没完工的战壕,压根儿就没心思开炮轰了。

除了敌人时不时来捣乱,没足够的炸药和工具也让人头疼。但这对我们机智勇敢的志愿军来说,根本不算啥难题。

战士们没锤子也没钢钎,就自己搭起铁匠炉,在战场上搜寻敌人的弹片和坦克残件,扔进炉里自己打造工具。没炸药可用时,战士们就顶着敌人的炮火,把那些没炸的弹药收集起来,拆开取出里面的炸药。

有数据表明,光是崔建功带领的45师这一个师,就自己动手打造了1000把铁锤,还有两千多把钢钎。整个十五军从敌人手中缴获的炸药,加起来有3700公斤呢。

条件简陋也不怕,咱得自己想办法创造条件。战士们齐心协力,在平金淮防线的地下,硬是建起了一座坚固的地下堡垒。就这样,15军顺利构建了一套既能战斗、又能隐蔽、生活、灵活机动的地道防御系统。

需要特别说明的是,负责上甘岭防御战的45师,在兄弟部队的支援下,总共挖出了8800米长、306条的地下通道。此外,他们还挖掘了160条总长超5000米的堑壕和交通沟。还建有2400个掩体,61个存粮的仓库,以及65个存放弹药的军火库。

正是这一串串的数字,让上甘岭的坑道防御战打出了惊人的战绩。

1952年10月14日,联合国军发起了“金化战役”,上甘岭阵地遭受了每秒六发炮弹的狂轰滥炸。

哪怕有坑道挡着,志愿军们还是觉得特别难受。牙齿给震掉了,嘴唇和舌头也磕破了,甚至有个十几岁的小战士被震得当场没了命。可就算这样,战士们还是记着十五军的作战指示,靠着坑道拼命地打防御战。

白天时,联合国军会抢占表面的阵地,可一到晚上,志愿军就发起反攻把阵地夺回来。反击的时候,志愿军既喊炮火来帮忙,不让敌人破坏坑道口,又派战斗小组在黎明前悄悄出发,趁敌人睡得昏昏沉沉时,炸掉他们的工事,炸完就躲回坑道,让敌人白天遭罪,晚上也睡不安稳。

联合国军被折腾得气急败坏,用猛烈的炮火封锁了坑道里的部队和志愿军后方的运输线,想以此切断志愿军的物资供应。

志愿军并未被击垮。后勤人员用“爬着送”、“轮流送”的方式,在敌人注视下将物资送入地道,地道的战士们依旧奋勇抵抗。你若来攻,我便反击;你若炮击,我便藏入洞中。

依靠这个办法,志愿军顶住了人类战争史上最猛烈的炮火轰炸,书写了了不起的传奇。

现在,上甘岭战役早已不只是一次普通的交锋,它更成为了一种激励人心的精神象征,一种深深烙印在人们心中的图腾。

秦基伟后来回忆起那场战斗时,不禁对陈赓的智谋深感佩服。要不是陈赓积极推动并改进了坑道工事的构建,又早早看出了五圣山地区的战略价值,特意调了两个军来协助十五军挖坑道,十五军自己挖,真不知要挖到什么时候才能完工。

三个军队一起动手挖,都耗费了整整三个月时间,要是只让十五军单独来挖,恐怕等打起仗来,这坑道都还没能挖好呢。

要是没有那些牢固的坑道做防御,上甘岭这一仗虽说未必会输,但打起来肯定艰难得多,伤亡也会更大。

抗美援朝打完仗后,陈赓常常聊起上甘岭那场大战。他说,自己当时算了一下,上甘岭那一仗,美军一天最多打了15万发炮弹,这些炮弹得花300万美元呢。

美国大兵特别怕死,常常靠放炮来给自己壮胆,跟疯了似的,毫无章法地乱轰一通。面对他们这么猛烈又密集的炮火,我们采用坑道作战,就能拖住敌人很久。

上甘岭那一仗,整整打了43天。

事实证明,陈赓的猜测和判断一点儿没错,他对地道作战的理解也是准确的。改进地道作战方式,更是他做出的最明智的选择。

上甘岭那场仗打完,联合国军算是领教了志愿军的厉害,再也不敢随便挑衅了。朝鲜别的战场上,志愿军靠着坑道战术也屡建奇功。

有些坑道连500磅重的炸弹都炸不穿,更厉害的坑道甚至能扛住2000磅炸弹的轰炸。面对这样的坑道,联合国军的火力根本派不上用场,有时候把弹药都打光了,还是没能攻下来,想想都让人憋屈。

现在,要是我们去朝鲜游玩,还能瞧见一些留存至今的地下坑道。这些坑道是志愿军战士们智慧的成果,也是他们英勇奋战的有力见证。

确实,坑道发挥了重要作用,但抗美援朝能赢,关键还是靠志愿军那股不怕死的英勇劲头和必赢的坚定信念。

陈赓也好,秦基伟也罢,还有邓华,都是上甘岭战役里立下大功的人。当然,那些特别有军事本事的指挥员和打起仗来特别顽强的普通战士们,同样功不可没。

他们永远都是我们打心底里敬佩的大英雄。

参考资讯如下:

光明网报道:坑道——那如铜墙铁壁般的“地下堡垒”

人民网-善谋能打且“勇战”的陈赓故事

中国军网报道:上甘岭激战中,志愿军挖的坑道立下大功

民主与法制网讲述的陈赓赴朝参战那段战火纷飞的故事

中国军网报道:抗美援朝战场上的“地下防线”——坑道作战

#秋季图文激励计划#

#秋季图文激励计划#